“走出疫情,展望2022” 清华大学召开第42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

发表于:2021-12-20 17:44:56

  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与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共同召开了主题为“走出疫情,展望2022”的第42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钢明出席会议并发言。ACCEPT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致开场词。

【宏观报告】
  会议首先由ACCEPT研究院研究员李冰、陆琳、郭美新发布题为《走出疫情,稳字当头》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疫后复苏态势,但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持续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成为拖累实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消费总体持续复苏,但复苏结构并不均衡,新冠疫情散点多发更加抑制了复苏进程。
  展望2022,报告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大概率会好于今年,如制造业和民间投资恢复势头依旧良好、投资面临的政策环境继续转暖、煤电供应紧张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局面得到进一步缓解,则2022年的投资动能就将进一步向常态增长水平回归,宏观经济大盘就能稳住。此外,如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受疫情压抑程度较深的诸如旅游、汽车等服务性消费和可选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则居民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综上所述,ACCEPT报告对2022年经济增速做出了介于4.9%至5.8%的区间预测。能否实现较为乐观的增长,研究院认为取决于五个重要方面:一,疫情反弹能否得到精准有效的抑制;二,房地产风险能否有效化解;三,市场主体活力能否有效释放;四,碳减排考核过程中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一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能否得到真正有效落实。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影响经济复苏的四个主要的潜在风险:一,疫情反弹与扩散仍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病毒仍在不断演化与变异,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还不够完善;二,金融市场风险累积。其中债券违约规模扩大,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明年房地产美元债集中到期,恐引发汇率压力和金融风险。个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大可能降低地方财政支出强度,影响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错配信贷资源;三,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硬着陆”风险,行业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能。由于融资环境偏紧、社会预期下行、“三道红线”与“两集中”政策出台,今年下半年大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消费“双杀”、量价齐跌,预计既防猛涨、又防暴跌的“双向调控”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常态;四,低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率低,面对病毒变异,疫情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发达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产出水平恢复,将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叠加RCEP因素,疫情后产业链转移风险上升,增加中国钢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压力;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将增加人民币汇率较快贬值的风险。

厉克奥博
  在报告最后,厉克奥博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激励政府培育全国统一的减碳大市场。当前用市场化解决碳排放的办法是依靠碳汇市场,此市场存在一定缺陷,如:参与主体单一、碳配额免费分配比例偏高、碳排放额度总量不确定,定价较难,价格波动较大等。碳价格缺乏引导意义,投资者无法根据波动的碳价格来决定投资。因此,要稳步推进碳税,向全社会公布碳税实施的5-10年路线图,引导企业进行合理投资,统一政府与市场的激励。
  第二,避免房地产成为触发经济下行的导火索。尽量消除房地产税试点带来的不确定性,尽早明确房地产税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案,稳定市场预期。要支持房企的合理的融资需求,鼓励一些财务状况良好的房企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
  第三,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扫清这些行业的准入障碍,释放民间投资的活力。从整体看待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团结一致向前看,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李稻葵
  针对报告所涵盖的内容,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做了进一步补充。他认为,造成当前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地方政府运行背后的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要稳住经济、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必须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过去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必须帮助市场发展。在政府帮助市场的正确行为背后应该是正确的激励,即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从中获益,包括增加当地的税收等。
  李稻葵以碳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为例阐明了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首先,鉴于当前基于碳交易的碳市场覆盖面过窄,政府应该通过征收碳税来培育全国统一的减碳大市场,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能够统一按照未来可预期的碳价格来重新布局现在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技术;第二,地方债务过高导致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忙于应付历史问题。应将激励理顺,集中精力解决当下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如何促进城镇化、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
  李稻葵强调,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是ACCEPT研究院在国际上联合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一起创造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是最有可能从中国经济发展中精准提炼出经济学新知的领域,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好反响。

梁万年
  梁万年认为,目前的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冠仍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中国对疫情采取了比较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总体来看疫情仍具不确定性。当下,疫情的总体发展呈散发和局部聚集的状态,应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针对如何有效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梁万年给出了两方面建议:一,坚持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严格贯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救治”;二,做到五精准。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精准划分疫区疫点范围,精准识别密切接触者,精准进行医疗救助,精准平衡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以最小成本控制疫情。他指出,在疫情中要转危为机,多进行公共卫生学界与经济学界的交流讨论,推动经济有效高质量发展。

彭文生
  彭文生认为,由于疫情原因,明年的经济运行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一些常用的宏观调节政策并不适用于应对疫情的冲击。当前的经济周期和以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往主要是需求侧的波动,但当下疫情对供给侧也造成了明显冲击。供给冲击会造成经济总产出下降,导致实际收入减少,进而传导到需求端,这种“乘数效应”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单纯的需求侧波动更大。此外,疫情带来的社交隔离对服务业的影响、金融周期的下行调整、房地产和债务的风险化解,都是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的下行压力。
  他指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宏观政策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采取协同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作为2022年的第一要务。预计未来两三个月各部门、各地区的具体措施会逐步推出,涉及基础设施投资、绿色转型投资、减税降费等方面,以及结构导向的信贷政策、普惠金融、科技创新政策等。
  在彭文生看来,目前稳经济、稳增长的难点有二:一是疫情,二是房地产和债务问题。既不希望债务形成系统性风险,也不希望房地产再形成新一轮的上行和泡沫。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方面对债务风险比较担心,因此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投资者、居民对房地产都持谨慎态度。但如果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发力,也存在矫枉过正的可能。

冯煦明
  冯煦明表示,对明年GDP增速的总体展望是保5争6,具体数字取决于疫情、外部需求和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中国经济呈现供给能力旺盛、有效需求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企业结构分化等特征。2022年这些特征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且外需仍然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都有利于实体经济,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对中国影响有限。为防止疫情反复带来的冲击,我们建议研究设立抗疫特别社会保险,对点状疫情发生地的居民和市场主体进行补贴,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2022年的另一个关键看点是基础设施投资,受制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建议创建更适合当前特点的投融资机制,组建省级层面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基金,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和债务与一般商业性的投融资和债务区分开。

袁钢明
  袁钢明表示,最担心明年GDP增长率低于5%。2021年前三季度按两年平均计算的增长速度是4.9%,如按照和去年同比累计,是5.2%,明年GDP可能5%以下。究其原因,房地产行业下降,碳冲锋,外部冲击,市场经济活力不足等都有一定影响。首先,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占比过高。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把增长希望寄托在房地产上。房价上涨导致预期上涨,带来恐慌性投机性购买,导致新一轮房价上涨,形成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和高周转的问题。一旦预期改变,房地产行业就会下行。同时,房地产税试点对经济造成一定压力。当年日本推出房地产税,导致泡沫崩溃、经济倒退。因此他认同贾康的观点,认为需柔性切入,减缓房地产进一步下滑;第二,碳排放安排取舍不当或碳冲锋问题。追求快速减碳目标,压缩燃煤生产和火力发电,造成煤炭供给不足和煤价上升,以致整体经济因电力停摆出现下滑。是否减碳,是否减缓减碳,如何减碳,这些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第三,外部冲击。美国收缩货币,美元回流,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冲击。恒大危机的导火索是因为国外债券投资机构提前索要债务;第四,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出现下滑。宏观报告提到民营经济主体占总数95%以上,是新增就业的来源。疫情导致民营经济和小企业下滑,损失最大。
  针对上述问题,袁钢明认为解决方法是激活市场活力。近期政策已明显调整,民营经济受到的打击减缓。11月份PMI指数、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升的速度最快,提升民营经济活力是2022年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措施。

贾康
  贾康认为,房地产改革试点带来的影响分短期与中长期两种。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显然会带来收缩效应;中长期看,真正化解矛盾依赖于长效机制,才能发挥房地产行业应有的支柱产业作用,落实“房住不炒”大政方针。
  关于房产税试点城市的选择,贾康认为既要考虑代表性,又要考虑调控迫切性。首先是深圳,深圳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而当前调控高度依赖限贷、限购、限价等行政手段,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其次是海南,海南计划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区,应当树立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国际形象。另外,明确部署了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在人均收入上具备客观性和必要性的浙江省,和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成都,都可拭目以待。
  他同时指出,房产税要坚持有扣除,体现在柔性切入所有可能的纳税人,对于家庭基本住房保障的扣除在方案里要首先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按套数来扣除,即动存量。房产税目前没有成熟的经验来借鉴,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给未来的全国立法提供本土经验。税基要坚持市场评估价,才能让房产税发挥应有作用。

秦虹
  秦虹认为,今年的房地产不能看累计数据,否则会低估当前的市场风险;但也不能看单月同比数据,否则会高估当前的市场风险。
  她同时指出,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因为政策刺激而出现新一轮泡沫。第一,房地产调控坚持房住不炒的大方向,目前政策只纠偏,无转向;第二,纠偏目前仅限于金融政策方面,并没有放松限购、限售等;第三,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越来越少。
  针对关于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隐忧,秦虹表示防范硬着陆有三点措施:一是要坚持房住不炒;二是把握好政策出台时机;三是因城施策。今年房地产市场下半年前端末端同跌,背后原因有二:房地产金融政策收紧过快,包括三条红线和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集中额度管理等;作为头部企业的恒大出现违约风险,造成行业信用危机。当前已经开始实施政策纠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市场还会恢复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

赵可金
  赵可金认为,疫情下中美贸易仍保持高位,两国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如何解放市场,通过政府来为市场创造更多机会,是2022年的关键问题,目前两国关系核心问题在于政府行为。
  从美国角度看,明年的中期选举会使美国政府行为受内部三大产业板块影响:一是华尔街对中国的重点关注;二是铁锈地带较大牵制中美减关税问题;三是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有生产依赖和需求依赖两类力量。美国政府担心中国挤占美国优势,因此采取召开峰会,切断供应链等举措形成了针对中国的风控体系,甚至推出了B3W计划。但中期选举导致的内向化会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注意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小中国的国际社会压力。
  从中国角度看, 2022年总体趋稳。为确保冬奥会和中共20大顺利进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策走势都反映出稳字当头。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诸多国际活动和组织的主办方,可在经济合作、气候变化、区域安排方面创造机会,对稳定经济大盘非常有利。赵可金还指出,在总体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有潜力的领域精准刺激,在一些适合开放的领域精准开国,或为长期利好。

李政
  李政在会议上阐述了三个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观点。一,全球目前已经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碳达峰碳中和也成为了中国坚定的发展方向,所以当下的主要话题是如何顺应趋势,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二,低碳需要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重点是抢占绿色工业革命的先机;三,中国底子薄、产业重、能源结构对煤炭依赖程度高,低碳转型更具挑战性,要把握好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之间的转换节奏。
  他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中的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虽然总体来说中国在减碳技术方面颇具实力,需要努力的点仍有很多。格拉斯哥会议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会议首次提到了减少煤炭的字眼,对中国的约束较大。此外,中美联合在会议上发表了气候宣言,体现出双方在这一领域可合作的前景。以气候环境问题作为国际关系的接触点与破冰点,进而促进全面友善关系的发展,也对恢复经济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