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9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CF40常务理事、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从人口结构、产出结构、产出效率、资产效率、收入与消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及低碳发展等角度出发,从西部和全国两层维度分析了当前的经济格局和新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
朱云来还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投资机遇。他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产值、产业结构,消费、投资、农工建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排比,分析这些目标国家的市场规模及市场特点,“切入到这些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以下为演讲实录:
朱云来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发表演讲
曲江极富历史感,许多年前就是非常有系统、有发展的地方,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当前新的格局下,需要思考曲江应该如何发展。当然,整个中国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对于目前面临的是怎样的格局以及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我们应该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考虑。
从全国角度来看,区域划分方面,西部地区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将近2/3,但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只占了全国人口的30%,我们对于这一基本特点比较熟悉。
人口结构方面(图1),从1949年至今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呈现出了系统增长,但是增长速率逐渐放缓,到最近的十至二十年时间,基本上增长速率在1%左右。在此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城乡变化。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下降,两条曲线的第一次交叉发生在2010年。西部地区发生这一变化的时间稍晚一点,但也是同样的趋势。
图1人口结构与人口增率
观察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1990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是中国近年来最高的,大概3000万左右。但历年人口数据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人口相对比例越来越小。人口总量的数据近年趋平,呈现见顶趋势,未来渐有下降趋势。人口政策产生影响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因为“人口树”有近100层,但任何一个人口政策只能从当年0岁的那一层开始产生影响,再大的人口政策变化对于已经存在的上面100层,也只是非常小的冲击。总的来说,新的人口政策的影响要在很多年后才能逐渐体现出来。
图2 人口结构与“人口树”
如图3所示,绿柱代表0—21岁群体,这一群体的占比逐年下降,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蓝柱代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群体,这一群体在过去20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其增长趋势逐年递进。
图3人口分布变化
产业发展和产出结构方面,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非常系统的成长。但经过40多年发展之后,我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状态、新的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经济思考,毕竟经济重点可能会随着新的格局和新的情况有所调整。
图4 产业时图
从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出口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在2004年之后,我国投资总量超过消费并且出现持续性的增长。这一特点在西部更加明显,西部的转折点甚至早于2004年(图5),在2003年就出现了。在那之后,投资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拉动力量。
图5 全国与西部的产出结构变化
产出效率方面,我们通常采用“人均产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但我更倾向于采用“员均产值”这一度量,即产值与就业人员总数的比值,来衡量真实的劳动生产率。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产值不断提升,2019年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名义产值为127901元/人。但这毕竟是名义产值,按照经济学定义,名义产值包含价值变化因素,所以名义产值的增长并不完全体现真实的数量变化。例如,钢厂产钢,今年生产1万吨,明年生产1.5万吨,这是真实的数量变化;但按照名义产值的概念理解的话,如果钢价上涨10%,那么50%的产量增幅乘以10%的价格增幅,将产生更高的名义产值。
我们要更加关注真实的产量,这样才会发现真实的情况。比如,从全国就业人均(员均)名义产值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我国2019年数据显示,一产为36239元/人,二产为181256元/人,三产为145484元/人,这样来看,虽然二产数据最高,但三产几乎与二产持平,一产数据明显最低。
图6 产出效率(名义)
但是,如果按不变价计算,我国2019年人均真实产值为18593元/人,一产为3000元/人,二产为48645元/人,三产为14015元/人,二产的员均产值其实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三产低于二产很多。图7中右图显示产就比增率,其中红色线是全国员均产值的变化率。我们可以看到,图上后面10年的产就比增率变化说明,虽然总体来说实际员工产出效率还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率正在下降。
图7 产出效率(真实)
分类来看,农业方面,一产就业人数有近2亿人口,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03年之前处于缓慢提升状态,到了2003年之后出现比较大幅的提升。这一提升与人口变化有关:许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参与农业劳动的人数减少,导致大型农业机械的运用不断提升,最终促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提高。
图8 劳动生产率-农业
电力方面,从就业数量和总发电量可以看出,电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
图9 劳动生产率-电力
建筑业前面几年与之类似,建筑业每年竣工面积以及参加建筑行业的劳动人数也出现了系统增长,但是2014年之后,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开始下降。生产率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建筑总量在下降,但在建筑总量下降的过程中,这一行业的就业人口还未实现完全转移,以后可能还要面临就业人口的调整问题。
图10 劳动生产率-建筑业
地产业与建筑业的区别是,建筑是盖房子,而地产覆盖开发及销售等环节,还涉及后续一系列的问题,但二者是类似的,属于相辅相成的行业。
图11 劳动生产率-地产
交通运输业方面,铁路的运输效率总体提升;公路的运输效率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大下降。
图12 劳动生产率-交运
总体来说,经历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总体效率是增长的,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只有真正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地创造社会价值,也才能有新的空间来发展新的行业、创造新的价值。
图13 劳动生产增率
从资产效率上看,我们可以用产值/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经济产出的效率。因为固定资产净值是历史上已经积累的工厂设备等等,在这些生产设备的基础上产出了一年的产值,也就是这一年的经济产出,经济产出/固定资产净值,这就类似资产回报的概念。
从图14可以看出,红线是全国口径,蓝线是西部的口径,西部比全国略低,但总体趋势一样,即从1993年至今,资产产出效率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这说明一个问题,大量投资形成大量资产,但是大量资产所产出的产值却越来越少,这也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与经济发展早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是生产资料紧缺,现在几乎是应有尽有,那么如何进一步用更为科学系统的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14 固资效率
从财政角度来看,2009年-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产值比重总体相差不大,也处于合理水平,但是如果看综合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资经营及跨年结转的广义财政收入,会发现,2019年广义财政收入/产值为 30.9%,而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产值为18%,前者比后者高出约一半。总的来看,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水平都比较高,占GDP的比重也较高。
图15 收消时图-政府
图16 全国财政收支简况
从全体居民收入和消费的角度看,统计局有一组很系统的统计数字,即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平均消费支出。按照“收入-支出=结余”,2020年的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2万元,平均消费支出是2.1万元,那么结余就是1.1万元。从图17可以看出,这个数字在系统地成长,早期比较快,近十几年来逐渐放缓,但是还是算比较平稳,现在大约为10%。再看图17中的右图,下面的几条曲线反映的是居民总收入,2020年是47万亿元,和102万亿元的产值相比,居民收入占总产值将近一半。上方曲线反映的是累计情况,可以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比如2020年居民累计结余是108万亿元,其含义就可以粗略理解为: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样本推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到2020年居民收入应该至少结余108万亿元。
图17全体居民收消时图
图18 西部居民收消时图
根据统计局年鉴中最新公布的2019年收入消费结构数据,全国居民总收入是43万亿元(图19),而更有意思的是看平均消费(图20)。中国人的一顿饭多少钱?按照八大类消费支出项来统计,食品一年人均约6000元,6000元/365天/3,也就是平均一顿饭应该是5块多钱,这可能和很多人的猜测不太一样。
图19 收消结构-居民总额(2019)
图20 收消结构-居民平均(2019)
我们现在如果要从投资拉动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变,这个转变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收入,这里要有一个概念,经济的起源到底在哪?反过来,大家讲产值比较多,那么能不能把产值分层次进行考虑?2020年产值是102万亿元,这102万亿中,直接和百姓生活相关的是居民消费+公共开支,因为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公共开支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成本。将这个成本和居民消费相加,就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必需成本,按照之前的推算,这一成本在2020年应该是60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50%-60%的经济规模就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剩下的空间就是投资,而投资就要考虑效率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基本的生活和公共服务都能够覆盖,就可以称得上是衣食无忧,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更从容地来做投资决策,这或许对提高投资质量大有裨益。
图21 国内产值与基需产值比较
教育方面,来看教育总额和产值的比较。从图22可以看到,2000年至2018年,教育费用涨幅十分迅猛,全国教育经费扩大了12倍。尽管如此,2018总的教育支出仅为4.6万亿元,约占GDP的5%,其实不算太高,还在合理区间。
图22 教育
在目前框架中,我们来看各年级学生的分布,比如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全国一共约1亿人,平均一个年级就是1767万人。从上面的图22可以看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本专科,人数呈递减态势,本专科人数比小学级均人数少了将近1/3。我们现在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们至少把高中念完,其实只需要增加差不多300万人(1767万-1331万),理论上学校是有能力的。事实上,由于经济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升高中时就停止念书了,但如果我们变成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其实核算出来的成本并不算高。甚至,即便普及大学本科教育,那么就是1767万(小学)-1139万(本专科),大概扩容600万也就是50%左右,就能够满足所有人上大学,这个成本也不是很高,应该可以考虑。
图23 级均概况
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卫生开支由110亿元增长到6.6万亿元,增长了近600倍,平均年增长17%。
图24 卫生开支
前面我们说了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居民有两个最大的担心(住房和养老):
一是购房问题,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才是良性的?我曾经说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决定房价高低的应该是消费者——即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群的收入,而不是诸如开发商、银行等其他部门,否则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现在全国大中城市平均房价可能已经超过15000元/平米(全国百城房价报告,2020年1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5795元/平方米),但是从全国居民收入消费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2万元,二者相扣减后,人均只剩下约1万元的余额,不够买1平米的房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房地产市场还能这么热?其中一部分需求可能来自相对收入较高的人群,但是面对被不断推高的房价,他们购房时也很纠结。另一部分需求可能来自于货币供应不断扩大下的投资需求,房子被看成投资品。对这部分投资者来说,认为水涨船高房价还会再升甚至还会所谓炒作推波助澜,这对于普通人则有比较大的问题。
图25 框架模型分析-购房
二是养老问题,如图26,图中蓝色是收入,红色是支出,灰色是结余,根据模型,假设一个大学生22岁毕业之后就业并开始规划养老,以2020年全国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为起点,并参考美国等成熟国家增速及中国过去10年的平均CPI(2.6%),预测未来30-40年收入/消费增速。按连续工作至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规划,年投资收益率6%左右,则每年需存5745元,即可能在退休前积蓄80.9万元供后续退休生活。
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年投资平均收益率达6%,或者如果CPI上涨过快,则可能出现较大问题。这从侧面提醒我们,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和稳定的通胀率,对于稳定居民长期需求,特别是养老、购房等,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参考因素。
图26 框架模型分析——养老
在这里还想提一下碳中和、碳达峰,这也是最近一段时期的热门话题。全球每年能耗约199亿吨标准煤,每年碳排放约400亿吨,中国是每年能耗约50亿吨标准煤,每年碳排放约125亿吨,相当于用能耗量乘2。
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当前我国化石燃料占能源结构的80%,如果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则需要把这一占比颠倒过来,即新能源占比要达到80%,化石燃料只能占20%。这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需要考虑一些新的技术,如可控核聚变等。对于陕西这样的产煤大省,在新的环境政策要求下,可能需要进行很多的产业调整,并面临一些冲击。由于时间原因,现在不系统展开来说,后面如果有讨论环节,可以再做交流。
图27 能碳总图
说到古代丝绸之路,过去我们觉得丝绸之路是一个很遥远,很荒凉的小道,到了非常遥远的地方。其实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国汉朝时期人口六千万人左右,疆域大约超过600万平方公里,甚至更高;罗马帝国人口大约也在5000万-6000万人左右,国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丝绸之路能将相距8000多公里的两个非常大的经济体连接起来,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怎么从更大的格局上看待“一带一路”问题?我把沿线国家按照产值、产业结构,消费、投资、农工建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排比,关键是看这些目标国家的市场规模及市场特点,切入到这些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机会。(编辑:孙惠 文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