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2月11日电 题:追逐太阳的南繁人
新华社记者赵颖全
早春时节,南海之滨的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走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基地,只见金色阳光洒在整齐的试验田上,翠绿的稻苗随风轻摆,科研人员穿行其间专注采集数据,宛若在盐碱地上谱写绿色诗行。
“南繁南繁,就是追赶太阳。”基地负责人刘士尧笑着解释,每年秋冬,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如候鸟般迁徙到海南这片热土,利用这里独特的光热资源,进行加代繁育,缩短育种周期。
刘士尧介绍,基地内“国际首创、国内唯一”的耐盐碱水稻研究重大科研设施已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耐盐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箐两优3261”的成功培育,填补了华南滨海盐渍区优质多抗强耐盐杂交稻品种的空白。
地处北纬18度的崖州湾畔,冲积平原光热充足、全年无冬,成为育种加代的理想之地。
在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科研人员。显微镜下,一个个微小的细胞正在分裂、生长,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们正在进行玉米基因编辑实验,目标是培育出抗虫、抗病、高产的玉米新品种。”隆平生物创始人吕玉平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实验进度,他们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
“南繁人的付出,外界很难想象。”吕玉平感慨道,为了种业安全,许多科研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忍受着风吹日晒、蚊虫叮咬。“但看到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开花结果,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近年来,随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建设发展,南繁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隆平生物等一批科研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南繁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吕玉平说,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南繁人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当暮色笼罩崖州湾科技城,实验室的灯光仍未熄灭,犹如南海之滨不落的星辰,照亮着中国种业自主创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