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过去、现在与未来-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3/25 17:33:32
来源:新华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过去、现在与未来

字体:

  张健华 王笑滢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谓是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具体体现,表达了我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善愿望,是创造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旨在创造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一、历史文化逻辑:这一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气象万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重要渊源。古代中国人向来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大局观;向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向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向来有对“天下大同”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始终强调对他人、对天下负有义务与责任。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年,依然生生不息,虽有曲折,却始终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奋勇前进,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天下为公的无私性。

  一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合文化”。“和合”的内涵有两层,其一是和而不同,其二是求同存异。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追求“和而不同”。《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孔子也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礼记·中庸》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事万物都各具有特性,保持各自的特性,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中国人从来就是和平主义者,希望万物和谐相处,天下太平。“和而不同”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个体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准则,同时也发展成为当代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南。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始终是中国传统的立身处世之道。以中华文化经典《周易》为例,其中有着丰富的求同存异的思想。如睽卦,下卦兑为泽,上卦离为火,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烧,水的特性是向下浸润。性质不同,方向不同,原本是讲相悖而行,但卦爻辞却处处讲的是求同。

  二是天下为公的无私性——“大同理想”。古人认为,大同社会是在小康社会之上的理想生活状态,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描绘了一幅天下大同、贤人志士、人际和谐的美好景象——在政治上,人们平等参与,选贤任能,权力的继承标准不在血缘,而在德行与才能;在经济上,社会普遍富裕,盗贼绝迹;在社会上,人们摒弃私有观念,“不必为己”,而是以参与劳动、奉献社会为荣,共同创造社会整体利益和福祉,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发展上,人人平等且各尽其能,在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和灾民弱者提供积极的社会救济,体现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这是中国古人心目中关于社会状态的最高理想。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合文化、大同理想、广阔胸襟、奉献精神,铸就了和睦幸福的家风传统、团结互助的社会风貌、国富民强的大治之世……这已经成为我们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实文化逻辑:这一理念将世界现实利益升华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设想,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方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前所未有,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也前所未有,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每个国家都是利益攸关方。

  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凝练升华。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互利合作。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景。从公平和正义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分享权利的公平、承担义务的公平,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公平、机会公平,同时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是国际关系的道义基础,也是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遵循。从民主和自由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中平等相处,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都有参与国际事务或对国际事务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关系的一致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度挖掘,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价值,也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处理好相互关系的共同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体现了文化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与西方中心论一直推销的“普世价值”和“丛林法则”有本质区别,展现的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夯实的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二是推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付诸实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标志性行动,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中国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同各个国家齐心协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秉持包容、开放、合作的理念,提倡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和平共处,实现合作共赢,让文化得以互相交流,经济得以共同发展,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设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国际社会也对“一带一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一带一路”是将“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是共同的、开放的、全面的、合作的发展平台,所有参与国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献给全世界的宝贵礼物。”“在沟通中寻求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相互理解、实现共赢——这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在当今各种国际冲突不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加剧之际,“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开创了同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前景,更加充分体现了中国正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中国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最好的诠释。

  三、未来文化逻辑:这一理念着眼于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个大党,有着大胸怀、大智慧、大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回答了困扰人类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理念代表了人类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多元包容的和谐世界的共同诉求,符合人类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一是有效化解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冲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未来的走向是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主导的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的“丛林法则”带来无穷无尽的冲突与对抗;“零和思维”短视封闭、害人害己。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伦理道义的合理性、正义性。

  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部分西方国家对西方世界之外的国家存有偏见态度和敌对心理,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世界的最优文化,其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具有“普适性”,并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潜移默化地改造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导致各国之间因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的差异性而产生隔阂和负面影响。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文化各有千秋,无优劣之分,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始终积极践行和发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还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化解各国文明冲突。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范围内并存的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解决此类矛盾冲突提供了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倡导从对抗走向协作、从分裂走向联合,基于各国人民整体发展利益展开合作和对话,寻求用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回应了全人类的呼声,由此能够有效化解矛盾与冲突。

  二是全新展望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张各国文化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包容性发展的世界文明新格局。

  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体现为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各国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紧密,一方面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体现为对他国文明的尊重。中国一贯主张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持有更加积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这是中国作为五千年文化大国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最后体现为加强各国文化交流融合。文化之间只有通过交流融合,才能够在相互磨合和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重视文化交流和融合在推进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此,中国积极展开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点燃了更加美好的人类光明前景的希望之火,推动各个国家和民族将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未来和平共处、崇尚正义、追求利益与道德之间结合的执着信念,体现了对人类未来前景的责任担当、宏大胸怀和坚定信心。

  总而言之,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复兴。我们应该对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自己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自信,对我们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充满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趋势势不可挡,我们应该有这份自信与从容。(作者分别为张健华: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笑滢: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2VSZ081)阶段性成果。)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