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28 17:42:29
来源:传媒微信公众号

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

字体:

  健康不仅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日益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关注点之一。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7月,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这些规划和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呼应“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顺应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的时代需求,2022年8月6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以“健康传播:发展路径与传播自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健康传播三十人论坛。

  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来降低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实践证明,人类社会历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健康传播涉及内容相当广泛,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不仅包括疾病预防,也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健康传播在各种媒介和渠道以促进健康作为目的进行生产、分享、传递、扩散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信息。

  可以说,健康传播担负着合理引导公众预期,营造更好的健康事业发展氛围之重任。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卫生健康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传播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健康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传播工具和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健康信息和健康知识新的传播发展路径,其迭代升级不仅改变了媒介的运作逻辑和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促使健康信息传播的新场域应运而生。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既给传播层面以技术赋权和平台扩展,也给传者与受者带来了诱惑与挑战。

  一方面,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释放了健康信息传播主体的自由和热情,共同编制了更加多元的健康话语网络,健康传播大V成为传播场域的有生力量。职业医师、医学专家、健康研究专家等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病患可以借助网络在线问诊,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病友之间也可以借助网络交流心得,缓解焦虑。AR、VR以及元宇宙在内的智能媒体技术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沉浸式的空间与环境,虚拟传播空间为健康传播注入了活力。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海量健康信息挑战了普通公众的辨识能力,鱼龙混杂的健康信息存在误导受众的风险,特别是某些以攫取流量谋求变现的传播行为亟待治理。有些健康科普作品或多或少地存在虚假信息、恐惧诉求等问题,不仅干扰了受众对自身生命健康状态的判断,还有可能降低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因此,虚假健康信息的治理一直是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健康传播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健康传播从业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健康传播的主体都要有自律意识。不论是健康传播自媒体平台,还是参与健康传播的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改善互联网上的健康信息传播环境,健康传播创作者要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不编造并传播虚假健康信息。面对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形成自律意识,促进优质健康信息广泛、有效、有序地传播,共建和谐、真实、良好的健康传播格局,最终达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目标。

  在健康传播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健康传播的学科发展正在快速推进,在公共卫生、医学医药、新闻传播等领域,参与或涉及健康传播的研究人员在持续增加,学术共同体中对健康传播的学科意识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其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正在更多高校获得认可与发展,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在蓬勃发展,相关的学会和协会成立健康传播专委会、健康传播分会如雨后春笋。

  在健康中国的大战略下,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热火朝天,健康知识与健康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吸纳,在个体、集体与国家层面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与此相关的知识需求体现在学术研究、知识生产和学科建制上,也在持续获得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认知、认可与建设,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比翼齐飞。(作者任孟山,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纠错】 【责任编辑:李晓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