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站上话剧舞台,重新审视人生
《江/ 云·之/ 间》剧照,前左为张震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编辑/黄红华
和张震约好的采访,具体放在什么时间他斟酌了很久,终于,约定在《江/云·之/间》于乌镇戏剧节的第二场演出之后,这个时候他没有了首演上台前的巨大压力,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聊天。这是他对待工作一以贯之的态度。
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作为“话剧新人”和“另一个江滨柳”,张震随赖声川导演的《江/云·之/间》完成了在乌镇、西安、上海、杭州和北京的巡演。
1986年,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横空出世,38年来成为长演不衰的经典。剧中,江滨柳与云之凡于上海外滩秋千旁一别,再次见面已过去40年。今天,赖声川谱写剧场诗篇,以江云之间一封封书信亲笔回答“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江/云·之/间》填补上了《暗恋桃花源》40年的留白。
张震在巡演收官后的微博中写道,“能够饰演另一个江滨柳,真是一个特别奇幻的旅程”。在采访中,张震向《环球》杂志记者描述,这段旅程对他来说,是挑战,是享受,也是审视。
成为江滨柳
“东北不是想回就能回得去的。”《暗恋桃花源》和《江/云·之/间》中均出现这句台词。
剧中,江滨柳设定是吉林长春人,而张震的外公就是长春人,他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缘分。“江滨柳的故事就是我姥爷那一代人的故事。在准备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回想小时候姥爷的生活状态,他说话的方式、他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他讲了哪些家乡的故事……”
《江/云·之/间》不仅填补了江滨柳和云之凡40年别离留出的空白,也展现了他们所代表的那群人的生活轨迹和时代画卷,描述了作为个体的人面对命运安排时如何抉择。《江/云·之/间》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再是《暗恋桃花源》里近乎童话故事中的理想青年男女,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云之凡因外省人身份而被夫家排斥,江滨柳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意气风发,而是变得郁郁不得志。
张震对《环球》杂志记者说,通过江滨柳这个角色,他不仅在表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可以贴近祖辈的生活点滴。金士杰、黄磊等演员曾演绎江滨柳多年,如今张震诠释的全新的江滨柳,却足够让人相信那40年的人生轨迹都是由他一步步走过。“江滨柳是一个极致浪漫的人,是一个充满热情跟抱负的诗人,但是他一直觉得没有办法去施展他的才华。”张震塑造了一个浪漫、孤独、敏感、执拗甚至可怜的江滨柳。
40年后在病房重逢那场戏,饰演云之凡的萧艾每次都看到一个一眼望过去很可怜的病人,她说从未见过如此可怜的江滨柳。“好,那我就把这当成一种赞美。”张震笑着说,“我就越演越可怜。”
《暗恋桃花源》中病房那场戏,江滨柳与云之凡最后是执手相看泪眼;而《江/云·之/间》作了改动,二人面向观众席,将手伸向前方。张震很喜欢这个处理,“它就变得很奇幻,好像江滨柳失智一样,她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见到还是没见到?然后这一切好像又不是那么重要。这让他们两个的爱情升华、更凄美。”
张震表示,《江/云·之/间》是对他多年从影以来的一个成果验收。记者问他给自己打多少分,他回答,“及格应该是非常有把握的,剩下的很多东西都是往上加分。”他一再强调自己话剧经验少,演话剧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挑战,但他又很享受其中。
2021年《江/云·之/间》在台北演出时,张震说他紧张到常常做噩梦,梦到没准备好就被推上台,真正演出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噩梦还常常回来找他。这种压力在这轮演出中依然存在,他化解的方式就是把关注的重心放在每一场表演的每一个小细节上。“这一次我当然还是有些紧张,可是我已经不在意了。其实站在台上我自己感觉蛮爽的,我一直很害怕大家盯着我看,后来我发现我其实蛮享受被大家盯着看的。”张震笑着说。
台北首演那天,上场前他很慌乱,但他找到了一个“安全感”,“我很喜欢剧场的黑暗,我就到一个最暗的角落,从头到尾把整个戏过一遍,然后不知道从哪里就来了一个很大的自信。”这次乌镇首演前,他一直没有进入到角色的状态,“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就在被窝里闭着眼睛找到黑暗的感觉,然后我把戏从头到尾又过一遍,就觉得我可以了。”
“做到想要的状态”就是野心
进入到角色的状态,对张震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当年,那个14岁的懵懂少年因缘际会被杨德昌导演选去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于表演还没有太多认识。直到最后小四拿刀杀死小明的那场戏,饰演小四的张震才感觉到什么是“表演的精髓”。
张震在《江/ 云·之/ 间》演出中
他一边回忆一边对《环球》杂志记者说,“表演有很多不一样的层次,有的是表面功夫,有的表演很真实。那个时候的表演我自己觉得都是真的,包括后面还有一场戏是我被拖到警察局,我也觉得我真的被拖到警察局。虽然知道是在演戏,可自己感觉就是真的经历了这一遭,可能就是大家讲的‘走心’了。走心对我来讲是很好的表演的一种体现。”
后来拍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张震由于进组比别的演员晚了半年,没有办法向大家靠拢,他觉得表演好像少了一点味道,于是决定换一种方式演。他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偶然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画,他觉得“一线天”那个角色就应该是那种状态。于是,就有了虽然短暂却经典的“一线天”与宫二火车相遇那场戏。
进入到角色的状态很重要,走出来同样重要。张震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日本拍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时的一段往事,“每天早上常常是5点开始工作,下午五六点钟收工回去休息,之后天天重复。过了3个月吴清源的生活,我会觉得自己已经有一部分是在过他的人生。当这个片子要拍完,真的要跟这个角色告别,就感觉蛮无助的。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我需要一个时间去跟我饰演的角色说再见,不然有的时候你会很乱,可能把一些东西带回来,或者受这个角色的影响很大,会被它拖过去。”
他了解到很多演员朋友难以出戏,演一个很不开心的人就真变成了一个不开心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当时他告别吴清源这个角色的方式是去旅行,让自己放空,每天去经历问路、吃饭这些生活中的琐事,让一切变得简单。
为了拍《吴清源》学围棋,拍《一代宗师》练八极拳,拍《缉魂》减重12公斤……张震为他饰演的一个个角色都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但他的片量并没有很多,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然之感,人也显得没那么有野心。所以,他卷还是不卷?张震笑着回答,“应该很卷吧”。
他说那就是他的野心,“我觉得赚钱这件事情在我的生活里面好像不是最必要的东西,我的野心可能放在我要知道为什么去做一件事,表演我要做到及格,我心里有一把尺,我会做到想要的状态,才觉得比较踏实。”
张震足够卷,也足够幸运。一开始他就遇上杨德昌,后来是王家卫、李安、侯孝贤、田壮壮、金基德、丹尼斯·维伦纽瓦……“可以跟很多很不一样的导演一起工作,真的是我的荣幸。每个导演性格不一样,所以在现场拍戏,大家可以感受到凝聚的力量也会很不一样。”
他向记者回忆起和这些导演合作时的不同感受:“杨德昌导演的剧本就是他的世界,包括逗点跟句点,都不可以擅自更改;王家卫导演是要感觉——感觉到我都不会感觉了;侯孝贤导演像是在拍纪录片,他叫你‘不要演’,可能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做到;赖老师也不要求演员怎么演,你不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对的,但是反过来讲,其实你怎么做都对,反正不对的时候他会告诉你……”
他也从很多优秀的对手戏演员那里汲取养分,“梁朝伟非常入戏,有一场戏他要演生气,他就真的很生气,然后不知道用拳头捶了一个什么地方,手就断了,就气成这个样子,他真的是活在当下去做这件事情;跟巩俐一起工作,我觉得我最想变成她那样的演员,她是一个对镜头非常敏感的人,她的感受是真的,不是用演的;萧艾姐跟云之凡是长在一起的,每次对词她都会哭,准备上台的时候,她在那边,我在这边,我就很远地看她,艾姐很安静,可能提前5分钟就站在那边,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演员应该要做的。”
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张震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他是一个很I的人(时下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中,I人代表内向型人格),而这种性格对他成为一个好演员有很大助力,“我觉得演员需要有一些神秘感或者距离感,因为一旦很接近,很多东西就会幻灭,就会变得很写实,就会少了一层滤镜。很凑巧,我有一点社恐,我是I人,可以让我的演员工作更成立一些。”
张震开玩笑说,他的性格本来蛮外向的,自从小时候被杨德昌“关小黑屋”,就变得内向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一场戏,小四看到两个帮派在打斗,其中一个人被砍,要拍下小四目睹这件事的反应。“杨德昌导演会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带领演员进入角色。那天,他一到现场就把我叫到一个房间臭骂了一顿,然后叫我在里面面壁思过半小时,时间到了就把我拉到现场,最后拍下了经典的表情。”
当记者问他,那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其他路径也会造就他现在的性格,张震回答:“有可能。其实是很多事情造成的,但我只记得那件事情,因为那件事情还蛮不一样的。包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不是我自愿去演,是我父亲叫我去演的,它其实是半强迫之下去完成的事情。它绝对是偶然。它是必然吗?我不知道。这个偶然就变成我生命里很关键的一部分,但它当然一定要有,才会造就今天的我。”
MBTI人格测试中,P人喜欢不确定性,喜欢探索未知。张震就是一个P人。在《江/云·之/间》的表演中,与萧艾追求精确相反,张震的每场表演可能都有所不同。“每天的情绪都不一样,我不习惯也不希望把这些东西锁死,我个性里面也有一些小淘气。如果我去找精准,就会很痛苦,会没有办法演出,会紧张到心脏要爆炸,所以我就让自己回到一个舒适的状态。”比如胡德夫的现场配乐是比较悲还是比较开心,张震的心情都会受到影响,他就会有不一样的语调或语速出来。
“想想自己真是个大笨蛋,为了一个回忆,错过了一切。还是我的人生比谁都富裕?因为我是如此浓郁地活过。”这是剧中江滨柳的一段独白。命运是客观的,幸福是主观的——这是赖声川导演想通过《江/云·之/间》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不管是戏剧里的故事还是现实生活本身,其实都没有被某一种视角锁死,如何去演绎人物、如何去过自己的人生,都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张震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这三年,《江/云·之/间》给他的生命带来很多不一样的观点跟看法,每一天他都会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过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之前把一些东西看得太拘泥了、太重要了?有一些东西是不是应该回到自己的一个步调上?是不是可以让自己过得更自在一点?”
他慢慢地让自己的步调放缓,去做一些他觉得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我很喜欢看电影,身为演员,看电影好像变成我功课的一部分,可是我很讨厌把它当成功课来做。这两年我突然很喜欢看一些老电影,我把好多小时候很喜欢的电影再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看,我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那些记忆深刻的画面跟歌曲,就会让自己觉得很舒服,不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