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后妻有:用艺术为老去的乡村减龄

2024-10-28 16:56:19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8月1日在日本新潟县拍摄的大地艺术节田间作品《为了许多失去的窗户》

文/《环球》杂志记者 程静 胡晓格 欧阳迪娜(发自东京)

编辑/马琼

  向来被视为高雅之物的艺术,在与乡土文化结合后,常常摆脱阳春白雪的印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本新潟县、中国的江西浮梁县等地,由于各类艺术家们的进驻,有些暮气的乡村再次显示出活力。

  隧道尽头的峡谷倒映在水镜中,被称为“光之隧道”。这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在日本新潟县十日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呈现的常设作品,其利用废弃混凝土隧道改造而成,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打卡。

  开始于2000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经举办到第九届,今年的举办时间是7月13日至11月10日。作为以艺术激活乡村的模范样本,它带动了日本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地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热潮。

用艺术激活经济

  位于东京西北方向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新潟县主要产业为农业,为应对老龄化和人口流失带来的乡村凋敝,新潟县出生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在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下创立了大地艺术节,每3年举办一届,在越后妻有地区760平方公里的乡间设置各类艺术作品并举办活动,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让衰退的农村再显生命力。

  前不久,《环球》杂志记者与大约300名游客搭乘主办方巴士参观了艺术节。

  据非营利组织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介绍,今年艺术节共有311件作品展出,其中包含200多件过去制作的永久作品。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利用当地资源,将装置艺术融入农田、森林和村落,展现与大自然共生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虽然新潟县常住人口下降趋势并无明显逆转迹象,但艺术节的举办促进了包括游客、志愿者以及一些艺术旅居者在内的人员流动。游客的到来,让多条濒临停运的电车和公交线路得以继续运营。依托艺术节平台开发的新潟县大米、米酒等特色产品,也使相关产业实现了创新发展。

  据介绍,截至2023年底,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节直接观众总计约500万人,新潟县十日町地区每年的观光游客达到300万人次。艺术节累计拉动经济增长达数百亿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当地的旅馆、餐饮、交通、农业、手工制造等产业因此获益。

“在地性”是乡建之本

  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艺术家们受邀入驻,沉浸于当地生活,与居民深入交流,从而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精髓,并据此创作出与当地文化紧密交融的艺术作品。艺术节着重彰显艺术的“在地性”,以此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这被认为是大地艺术节成功的关键。

  越后妻有地区地震频发,艺术家内海昭子的作品《为了许多失去的窗户》是一扇挂着窗帘的窗框,矗立在一座小山丘上。站在特设的观赏台上,可以通过这扇窗眺望乡村的四季风景,而“失去的窗户”象征着无数地震中损毁的窗户,它不仅是对地震灾难场景的一种隐喻,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地震的深刻记忆与情感。

  许多曾经废弃的住宅和学校也因艺术家的改造焕发了新生。2005年,真田小学因为只有3名学生而面临被撤销,当时村落正在为如何利用校舍而苦恼。日本绘本画家田岛征三了解到这一背景后,以真实存在的3名学生为主人公,用漂流木、果实为材料在真田小学再现了这所学校师生们的生活。

  像这样的艺术改造项目在越后妻有地区有很多。与《环球》杂志记者同日参观的室内设计师黄煌坦陈,由于预期过高,艺术节的一些作品并不如想象中惊艳,“但我们看的并不是艺术本身,我们看的是当地的文化。”这才是大地艺术节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支撑艺术节的不只是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还包括当地居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些本地居民还作为合作伙伴,与艺术家携手共同完成作品。日常运营中,村民还积极加入志愿者团队帮忙打理餐厅、宿舍、展览空间,还有热心人负责游客的组织与接待工作、为大家提供导览服务。

  在中国,基于日本大地艺术节模式,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和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分别发起了“艺术在樵山”“艺术在浮梁”项目。

  2021年起,在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组,散布在茶园间、旧屋里和田野上的艺术品,共同献上了一场名为“艺术在浮梁”的展览,让原本少有人问津的百人小村,变成门庭若市的“没有屋顶的美术馆”,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艺术家驻村创作、村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共同借助浮梁的茶,千岛湖的水、稻米等意象,讲述因新安江水库修建而移民建村的历史,再现已经淹没在水底的故乡。

  孙倩表示,艺术是讲述当地故事的介质、工具和途径,应把大地艺术节首先定义为一项系统性的地方文化工程。艺术节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为地域策展、在地化的艺术创作、在地长期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推动“以文化艺术带动地域振兴”的目的,“本地文化力强度,才是形成吸引力和长期价值的根本”。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各异,中国的本土艺术乡建正在探索实践包括日本大地艺术节模式在内的多元化路径。而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应该注重艺术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尊重和理解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警惕因过度重视艺术性而忽略了其功能性。

探索乡村艺术生命可持续之道

  尽管拥有较大影响力,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稳定和运营挑战等诸多课题。

  该艺术节发展初期资金主要来自于新潟县地方振兴资金补助计划。2006年补助计划到期后,艺术节主要依赖来自日本文化厅的资金补助、地方居民的税金以及一些企业赞助。尽管有多个资金来源,但由于文化厅补助每年需要申请且获得的资助金额不确定,企业赞助的金额和持续性也难以预测,因此艺术节资金支持并不稳定。

  据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介绍,三年一届的艺术节在举办期间的运营通常能够盈利,但非艺术节期间游客数量较少,影响了整体收入。艺术节每年需进行作品维护,还要维持一支大概由50人组成的运营队伍,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压力。交通不够便利、餐厅过少等游客反馈的问题,也由于经费问题无法立即得到解决。

  孙倩透露,目前落地中国的大地艺术节主要由政府资金支持,期望能够随着艺术节品牌价值的增长探索出由社会资本参与甚至主导艺术节的可能性。

  资金之外,由于艺术乡建涵盖艺术展示、乡村治理以及产业融合等多个维度,人才和运营机制也是艺术节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志愿者和专业人员,艺术节的准备和执行工作常常面临巨大压力。里山协动机构透露,由于海外游客大幅增加,包括英语、中文在内的各语种导游人才明显不足。

  在经历了一段运营困难期后,2008年,越后妻有里山协动机构这一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将越后妻有艺术节3年展期间创作的艺术作品、设施和项目作为一个全年项目来运营。其主要任务不仅包括三年一度的艺术节,还包括艺术品的日常维护、组织展览、研讨会等活动、组织耕作和商品销售、经营餐饮和住宿设施,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

  向勇认为,中国有条件探索以多方主体协同合作为基础的“乡建共同体”模式: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包括研究机构、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式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对接;企业作为投资者和运营者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参与乡村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当地居民作为乡村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只有可持续地将这些资源统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政府拨款、企业捐赠、市场消费营收等多元收益,才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