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三分天下”,法国谋新局

2024-09-23 16:16:02 来源: 《环球》杂志

 

6月15日,在法国里尔,人们参加反对极右翼崛起大游行

/王祎慈

编辑/吴美娜

 

  95日,在那场备受关注的国民议会选举(又称立法选举)近两个月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资深右翼政治人物、共和党老将米歇尔·巴尼耶为新一任法国总理,结束了该国前所未有的超50天“无政府”状态。

  马克龙强调,选择巴尼耶为总理,意味着法国即将开启党派间的“共存与合作”,而非来自不同党派的总统和总理“共治”所造成的相互掣肘。

  分析人士认为,马克龙任命巴尼耶为总理,是因为他暂时能被多个不同党派接受。不过,巴尼耶上任后将面临应对左翼阵营反对等巨大挑战,他作为法国新总理的前途仍充满不确定性。

  深陷僵局的法国政坛,到底怎么了?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

 

他们谁也不服谁

  在6月上旬的欧洲议会选举中,马克龙作为中间派所领导的执政党复兴党得票率远低于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他随即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希望借此唤起民众对极右翼崛起的“危机意识”。

  然而7月上旬结束的选举结果是,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所获议席数最多,属于中间派的执政党联盟“在一起”排名第二,国民联盟及与之结盟的部分右翼共和党人士在左翼和中间派联手阻击下排名第三。在国民议会总共577个席位中,上述三个阵营的议席数在140190席之间,均远低于达到过半数所需的289席。

  根据法国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总理。但按惯例,总理一般来自在国民议会中占据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于是,来自执政党复兴党的时任总理阿塔尔在选后提交辞呈,马克龙于716日批准辞呈但未任命新总理,阿塔尔随之成为看守总理。

  826日,马克龙拒绝任命“新人民阵线”推出的总理候选人露西·卡斯泰,理由一是维护“体制稳定”,二是担心卡斯泰会进行一系列与目前政策方向相反的改革,如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600欧元、废除退休制度改革等,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面对这一情况,卡斯泰和“新人民阵线”愤怒不已。左翼政党“不屈法国”认为总统的这一做法窃取了左翼的议会选举成果,“新人民阵线”193名议员表态将对新总理提出不信任投票,社会党第一书记奥利维耶·富尔表示社会党内任何人都不会参加巴尼耶政府,称新总理的任命让“我们正在进入政体危机”。

  尽管巴尼耶表明对左翼加入政府持开放态度,但二者政治立场相去甚远,即便左翼进入政府,如何合作也是新政府未来必将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国民联盟却成为了议会中掌握“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政党。在第二轮议会选举中,由于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联盟与“新人民阵线”的联合,极右翼未能继续其在第一轮选举中的优势,从而未能参与总理人选的讨论,但不能忽略的是国民联盟拥有126个席位,仍是议会第一大党。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边缘化”后,国民联盟又迎来自己的时刻,它为马克龙提供了一个政治危机解决方案:任命一位尊重其选民的右翼总理。一旦“新人民阵线”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若国民联盟反对该动议则政府能够继续运转,若国民联盟赞同则政府将被推翻,如此国民联盟拥有了决定政府命运的能力。这样的局面将给本就难组建的政府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加剧法国政治难以前行的僵局。

 

极化并非新现象

  造成如此僵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极化大概是最显著的因素。在本次议会选举中,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国民联盟及其盟友分别获得国民议会577席中的178席和142席,位列第一和第三。二者相加,总共获得58%的席位,这一比例放眼欧洲也属罕见,法国也由此成为欧洲政治极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拉长视角看,这种极化并非近来的新现象,而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于1958年,延续至今)政治体制的结果。1962年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由普选产生,总统选举由此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成为各个政党竞相争取的目标,而两轮选举制使未结盟的政党处于不利地位。这种鼓励联盟的制度促使法国政治力量走向两极分化,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政坛还一直是左右两极格局。

  但在此之后,法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反映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政党不断出现、政党间的联盟愈加困难。简言之,法国的政党格局更加复杂、不确定性不断增强。

  发展至今,法国政坛呈现三极格局:囊括了左翼和生态主义者的社会生态主义、自由主义立场的中间派、日益强调民族和身份的右翼,这三股政治力量目前均具备进入总统或议会选举第二轮的潜力,但任何一股力量都无法获得绝对多数。因而,为组建政府,联合是必要的,但这三股力量之间政治分歧严重,使得组阁异常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的政治僵局。

 

体制弊端凸显

  依照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体制,总统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但他无需向议会负责。此前,当总统所在政党拥有议会多数时,这一制度能够顺畅运行;即便是左右共治(法国政坛一种特殊现象,总统和总理分属左翼和右翼两个不同阵营,分享行政权力),议会中也存在一个无可争议的绝对多数,而且不论左与右都是在传统政治框架内,政治上的妥协相对较好达成。

  但如今,议会“三分天下”,而且各政党之间立场愈加极化,总统权力与议会权力的冲突愈演愈烈。在本次议会选举结束后,没有一个总理候选人能够让每个政党都满意,几个主要政党均曾提出将提交不信任案动议。

  在这一背景下,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不信任案动议,政府延续成为问题,关键性的行动难以实施,政府能够完成的几乎只有常规性事务。换言之,治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有分析认为,发展至此,第五共和国的体制弊端已经愈加明显,单记名多数两轮投票制已难以选出一个稳定的多数党,而与此同时,第五共和国体制下存在一个强大的行政首脑——总统,总统在缺乏议会多数支持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所在党派的力量,但这非但不能有助于建立共识,反而更可能加剧紧张和冲突,让本就极化严重的政坛更四分五裂。

  这些分歧虽然不会严重到使政府无法执政,但会影响社会团结,削弱民众对政党、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信心。一个直接的例证是,在伊丽莎白·博尔担任总理的20个月(20225月出任总理,202418日辞职)中,她23次援引宪法第49章第3条来强行通过立法,特别是针对争议颇多的退休制度改革,由此引发的民众抗议此起彼伏。

  法国学者巴斯蒂安·弗朗索瓦在其著述《第六共和国:为何,如何?》中提到:第五共和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政权理念,它注重集权、个人化、垂直管理等,但如今的社会环境已无法支持这种理念,第五共和国需要革新。

  但修改宪法谈何容易,最可行的方案是更改选举方式,目的是使政党在选举中的得票数和在议会中获得的席位数相称。例如在本次议会选举中,国民联盟获得33%的选票,但却只有25%的席位,在很多法国民众看来这有失公平。具体而言,就是要部分引入比例代表制,以重新平衡总统和议会之间的关系。

  然而,改变选举方式非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当下法国政坛面临的仍是议会“三分天下”,总理来自第四党的复杂局面,寻求共识仍是新政府成功组建的关键。

 

内外政策受影响

  因不满马克龙提名共和党人为总理,97日约11万名法国民众走上各大城市街头,高喊“马克龙辞职”“这是否认民主”等口号进行示威抗议,表达对领导人、对当前政治的不满。考虑到目前组建政府面临的困境,可以想见,未来许多关键政策会难以推行。再加上法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疲软,社会抗议活动不断发生,法国国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社会不安因素。

  外交行动也将因此受困。比如法国在欧盟内一直扮演重要的领导角色,但国内政局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国发挥作用。特别是欧洲在面临移民危机、俄乌冲突和经济衰退等重大挑战的情况下,法国无法集中精力在这些问题上采取有效行动,可能削弱其在欧盟内的领导地位。

  而要改变现状、打破目前僵局,法国政坛各主要党派,尤其是总统多数派、“新人民阵线”和国民联盟,可能都不得不在部分政策上寻求妥协。而法国政治,也许将因此形成一个多政党联合执政的新格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