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暇接的法庭争锋,动人心弦的唇枪舌剑,昨晚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演出继续进行,经典话剧《哗变》又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在这一轮排演中,为了纪念去世的任鸣导演,剧组把排练厅内属于导演的位置留了下来,剧本与导演铃也摆在了导演桌上,冯远征代表《哗变》剧组表示:“我们都希望能够用最好的状态把演出演好,让任鸣院长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大家对戏剧的敬畏和对他的告慰。”
■ 一部诠释“话剧姓话”的舞台教科书
《哗变》首演于1988年,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任鸣担任副导演,2006年重排版上演,由任鸣担纲重排导演。全剧透过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令中国观众感受到了一幅熟悉而陌生的二战情境,而全剧以法庭为舞台的特殊设定,也令这部作品成为了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一部诠释了“话剧姓话”的舞台教科书,《哗变》在没有复杂动作调度的前提下,完全靠着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将事件全貌逐渐勾勒清晰,在事件的末尾,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一次反转——这样一部“烧脑”作品以戏剧性的要素充分调动着观众的观剧热情,也成就了一部人艺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
“这个戏所有的舞台行动都是在内心里,你要坐在那里就能让观众看清楚。《哗变》是在台词和表演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的戏。”剧中饰演魁格的冯远征认为,这部剧对台词的处理对于演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台词的环环相扣也与该剧的法庭主题相辅相成,让全剧精彩不断的同时也具备着相当的严谨性,使得《哗变》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性。“这个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演出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因为台词量很大,词与词之间不能错,所以开演前我们的后台非常安静,所有人都自己在那里默背词儿。”
剧中饰演格林渥的吴刚也表示,出演这部作品需要把剧本吃透,深层理解故事的逻辑与人物背景,才能进行成功的演绎:“格林渥这个角色可以磨炼演员、锻炼演员,格林渥把控着整个戏的节奏,对演员而言真是万分难得的一次机会。”
“《哗变》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次对演员的考核,也像是一块试金石,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非常过硬和扎实。”饰演玛瑞克的王雷从23岁起就开始饰演这一角色,虽然已经对台词烂熟于心,但每一次复排依然不敢松懈,“远征老师、吴刚老师的剧本都写得密密麻麻,就像一本乐谱一样,哪里需要重音,哪里需要停顿,都有自己的设计,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
■ 这一轮排演是致敬也是“传帮带”
在70周年院庆之际出演《哗变》,无疑证明着这部作品对于北京人艺有着特殊的纪念价值。冯远征认为,一方面《哗变》代表着北京人艺出演外国剧目的独特风格,代表着剧院独具特色的本土化二度创作理念,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对于每一位人艺人而言也有着强烈的历史意义。“向我们的前辈致敬,是出演《哗变》的最大意义。”吴刚表示,“他们非常有前瞻性有眼光,排除各种阻力把这个剧本引进中国,他们知道戏剧是没有国界的,他们有着大师的眼光。”
从1988年首版演出,到2006年重排上演,对于北京人艺而言,《哗变》还有着传承的意义。曾经在台下欣赏前辈演出的青年演员走上了台前,如今的演出中,既有冯远征、吴刚、王刚、张福元、丛林、丁志诚等人艺实力演员坐镇,也有着包括王雷、何靖等人艺中坚力量的参演。
在剧中饰演法官查理的王刚至今仍能回忆起当年欣赏该剧时的感受:“第一次接触到了什么叫真正的话剧,这个戏跟别的戏确实不一样,有着大量的台词与逻辑性。”他以“三生有幸”形容能够出演这部剧的心情,并希望将自己出演该剧十余年的经验传递给剧院的青年演员。
“我们现在到了快40岁的年龄,确实要担起责任,面对很多经典剧目的传承和接棒。所以希望我们每一次在台上的亮相,能让热爱人艺的观众看到未来,同时让老观众依然能够享受到人艺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经过这些年的演出,王雷在对剧目有着更深体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人艺青年演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因为任鸣导演的离世,把控这一轮排演质量的重任就落到了一众老演员身上。冯远征表示,这次排练大家都在以严肃认真的心态面对,剧组的老演员也都在通过这一出戏的排演尽到“传帮带”的责任,与青年演员共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朱旭老师那一代创造了这部剧的奇迹,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份奇迹延续下去。”该剧将演出至7月12日。
(文/本报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