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陪同文化”散发形式主义霉味-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11 09:23:18
来源:广州日报

畸形“陪同文化”散发形式主义霉味

字体: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增加了基层负担。(2月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陪同文化”是官场一大特色,古已有之。眼见为实,一位美国工程师于1902年拍摄的老照片,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清朝一位官员出巡的排场:官员骑着白马,披着披风,两旁站着一群低等官员和侍卫,不仅有人为其撑着“华盖”,还有两个随从吹“铜钦”,可谓威风八面、官气十足。到了今天,“白马”是不需要了,有“宝马”代步,不过畸形的“陪同文化”并未随之远去。

  3个人到基层调研,将近10个人陪同,是很过分,但有人比这个更离谱。《人民日报》曾经披露,某省组织了一个调研团,结果地方出动了50多人,组成一个豪华“陪同团”,开着六七辆中巴车四处跑,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这哪里是深入基层的“调研团”,分明就是走马观花的“旅游团”,跑了一大圈就抱回一大摞材料而已。硬币另一面,哈密在去年4月通报的几起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典型案例中提到,某村村干部平均每周接待陪同3批次,旅游旺季每日达3—5批次。接待就要陪同,一周陪上几次,基层干部都快成了“陪侍人员”,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干正事。

  畸形的“陪同文化”大行其道,令上下侧目,一是惯性在作用,一是面子在作怪。除了出于工作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陪同人员之外,那些超范围、超人数的陪同,客观上出于惯性——某个系统、某一级别的官员下基层调研,需要什么系统、何种级别的官员接待与陪同,那都是大有讲究的,否则将被视之为“没规矩”。场面上的事办周全了,陪同的人数自然就少不了。主观上出于面子——面子是别人给的、威仪是场面撑的,非前呼后拥不能显示C位之显要、非众星衬托不能显示月亮之光芒,于是乎陪同人员如韩信点兵。

  过去如何暂不论,从今开始,包括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违规开展达标创建活动等在内,越来越多的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典型案例受到各级通报,传达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信号: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顶层设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不可逾越的硬杠杠。在这种语境下,党员干部在作出某项决策、决定之前,都要用这把尺子量一量,看看离形式主义有多近。(练洪洋)

【纠错】 【责任编辑:王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