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重要方式。然而,近些日子,在浏览视频的过程中,你或许也曾注意这个令人不适的现象:评论区中“好唐啊好傻啊”“唐人”等评论频繁出现,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网友跟风回复,这些回复或是一个捂脸笑表情,或是一个狗头表情,看似轻松诙谐,实则却隐藏着一种对特殊患病群体的贬低与歧视。
“唐”字,原本指代“唐氏综合征”这一先天性生理性疾病,因其英文“Down syndrome”中的“down”被音译为“唐”,从而与这一疾病紧密相连。然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唐”字逐渐脱离了原有的语境,被赋予了新的、具有贬义色彩的含义。
当“唐”字作为贬低性词汇在评论区频现时,我们或许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的言论是否合适?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当我们使用特殊疾病对他人进行攻击时,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越过了道德的底线?让人痛心的是,这种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早已不是个例。例如,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四川女孩殷秋华,她凭借坚强意志与母亲多年来的支持,学会了川剧变脸这一高难度技艺并在网络上走红。她的努力与成就本应受到社会的赞扬、鼓励,但在某些网络平台上,却不乏有人用“唐”字对她进行贬低和攻击。同样让人心痛的,还有位于长沙的一家名为“唐果咖啡”的咖啡店,它由一群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家长共同创立,旨在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融入社会的平台。然而,这样一家充满爱心与正能量的咖啡店,在网络评论中也曾难以幸免于“唐”字的贬低与攻击。
探究“唐”字异变滥用的成因,我们不难发现,这既是网络生态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公众认知局限性的反映。一方面,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成为了谣言、偏见和歧视的温床。在追求点击率、关注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体和个人不惜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制造话题、制造争议,从而加剧了网络语言的异变和滥用。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许多人对于这类疾病存在误解和偏见,容易将其与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负面特征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对这类患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和批评的层面,而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健康包容的语言环境。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和引导。同时,加强平台管理,对恶意评论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罚,提高公众对网络语言文明使用的意识。其次,媒体和公益组织应加强对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消除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增强其自尊心和社会融入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倡导尊重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价值观,避免将某一词汇与负面含义相联系,从而引发文化认同危机和误解。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到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唐氏综合征患者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同样拥有尊严和权利。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贬低和攻击言论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发声,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改变周围的人。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每一个字符都仿佛拥有生命,它们或轻盈跳跃,或沉重落地,编织出一幅幅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而“唐”字,这个原本承载着中华民族悠长历史的词汇,却不幸被扭曲,成为一把刺痛人心的利刃。我们深知,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始终追求平等、尊重与包容,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那么,无论“唐”字如何异变,都无法阻挡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社会。(赵慧孝)